相比起其他孤军奋战的准留学生,我们可能更幸运一些。留学准备之路上,我们不光有时代兴华的协助,还有彼此的陪伴。每当我疲于现实的苦累与压力,身畔还有你同我并肩,这便是我勇气的来源。
为了帮助还没上岸的准留学生们,美国硕士留学推出了最新板块“留学准备众生相”,希望通过拿到offer的同学们的亲身经历分享,从中有所收获,坚持下去,获取属于自己的成功果实。
康涅狄格大学丁同学情况
专业:金融,数字市场分析和艺术双辅修
绩点:GPA 3.8+/GRE320+
实习:中信建投证券/招商银行/埃森哲
录取:
UPenn MSSP+DA
JHU MSBARM
Cornell MPA
Wustl MSBA
CMU MSPPM+DA
Rochester MSBA
康涅狄格大学胡同学情况
专业:市场营销学/经济学
绩点:GPA 3.7+/GRE 32+
实习: 江西金控/江西银行/普华永道
录取:
UPenn MSSP+DA
JHU MSBARM
Cornell MPA
NDU MSBA
Wustl MSBA
Rochester MSBA
“我从没想过自己能同时带一对情侣学生,还帮助他们申请到了同一所名校。”辅导他们从准备前期一直到结束的周老师说道“被宾大双双录取,他们真的很优秀。”
与部分准留学生不同的是,丁同学与胡同学在美本就读,省去了准备语言考试的过程。但是,你们决定留美读研的时间比较晚,时间也比较紧,其实这无形中提高了申请难度。
跟很多同学一样,一开始我们没有很确定要签中介。当时认为自己在美国读本科,绩点也比较ok,申请美国的硕士应该会比较简单,就决定DIY。但是,其实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容易。
由于学校事情比较多,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申请上面,而且,对申请、文书这方面也是一知半解,加上我们申请的专业优势竞争十分激烈的商业分析,这些因素最终导致结果不是很理想。
于是决定gap一年。时间很宝贵,我们希望录取结果可以充分达到预期,最后在去年7月底签约了诲知留学。
的确,你们的时间比较紧,时间的规划比较困难。但你们的标化成绩非常棒,尤其是绩点。在辅修了1-2个专业以后。
你们怎么做到GPA还维持在这么高的分数上的?生活中会被三点一线的学习轨迹填满吗?
其实不会啦。我们都希望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仅仅只有学习非常枯燥。打卡美食、绘画等等都是我们日常中的一部分。同自己的男/女朋友一起去当然会更加开心啦。
说到绩点,我们研究了一个小小的诀窍,可以偷偷分享给大家。
选课是重中之重,合理分配最关键。在大一拿到所有选课要求之后,我们就会把接下来的八个学期大概的选课框架列出来。通过咨询学长学姐,对所有选修课和必修课的难易程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把这些课程相应的分配到每一个学期,这样就不会出现最后很难的专业课都堆积到一起的情况,这是我们能维持一个比较高绩点的小心机。
我有一点小小的好奇,丁同学是对艺术很感兴趣吗,怎么会选择了一个跟主修专业毫不相关的辅修呢?
因为刚进学校的时候,我们都不是很确定所选的专业一定是今后想要从事的领域,所以还是通过选修、辅修的契机,多接触一些不同的内容,去不断的发掘适合自己的方向。
后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愈发明白,要走出舒适圈,多接触不同的领域,这都会让我们不断突破自己,打开更多的可能。
像选修艺术,的确跟金融没什么关系,但我很清楚自己创新思维比较薄弱,所以试图通过这个过程进行一些改变。我碰到了很多做设计的人,很多有趣的老师和同学。他们跟我很不一样,总有新奇的点子,有自由的思维,敢于冒险,他们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建议。 而且我知道,以后的工作,少不了交流,所以会抓住每一次机会尝试让自己去跟他们沟通。我会参与每一次的作品互评,逼着自己去表达。一开始真的很难,语言上和性格上都是如此。我甚至说不上什么话,这也一度让我比较沮丧。但后来,慢慢变得容易了很多,也不会那么紧张。
以就业为导向,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这会让自己的目标更具体,动力更大。这个想法是很多的准留学生们需要去学习和参考的。
是的没错,经过了选课、上课、学习的一系列过程,我也最终决定申请商分专业。因为对数据分析比较感兴趣,再加上本科学的是金融还有市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商分是非常偏应用型的专业了,需要很不错的实习背景,但这方面应该恰恰是海外本科的学生最薄弱的方向。
长期在海外,比较难找到对口合适的实习做铺垫。你们真的很神奇,不光修了许多额外的课程,实习经历也一点都没落下!
在实习方面,我的方法简单,但高效。这也是我的杀手锏——积极主动。早点下手,多投简历,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但都是一种锻炼吧。
跟很多海外本科的同学们一样,面试上经验比较少。但想要申请商业分析的项目,需要数据分析方面的相关实习经验做加持,才能申请到名校的好专业。由于我们两个人本科专业在数据方面都是短板,所以找这类的实习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当时也是很没有头绪,投了简历也都石沉大海,我们也比较焦虑。而且,由于性格使然,导致我们每次面试都很胆怯,临场发挥都达不到预期。
留学申请迫在眉睫,为了能一起去到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我们在面试上更加下功夫。每次都要做最充分的准备,逼着自己不断去尝试,抓住每一次机会提升自己。
感谢诲知留学的老师,通过对我们面试技巧的辅导和个人简历的优化这两方面,尽可能地突出我们的能力,最终帮我们争取到了在埃森哲和普华永道的实习机会,提高了一些数据分析相关的背景,让我们离dream school又近了一大步。
在“玩”中提升自我
看来,你提到的“走出舒适圈”真的非常重要,敢于尝试的人才会有更多的机会。虽然途中会有焦虑,有迷茫,有痛苦,坚持到最后就能拨云见日~
其实有一些同学也跟我们反映过,感觉这种活动是在浪费自己学习的时间,你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刚从高中上到大学的时候曾经有过这种想法。在一个陌生的氛围、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很不适应,而且我们属于比较内向的性格,也不是很愿意参与这些。但我们慢慢发现身边的同学们都非常积极的参与这些活动,不论是本地的学生还是同期的留学生。后来,我们也试着满满参与,慢慢融入。
起初不会太主动,但最终还是要学会不断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这个词我们也提到好几次啦,因为真的非常重要且有效!
我是大二的时候,加入了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会,做了两年CFO,这两年对我最大的提升应该就是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开始进入这个社团的时候,还是会有点担心自己无法胜任,但是当有问题发生,身上又肩负着责任的时候,我不得不去面对,去协调。
慢慢的,也就学会如何去解决一些突发状况,如何去表达自己。这对以后的面试,以及在实习公司如何跟大家相处也是一种提高。所以,还是像我之前说的,逼着自己积极一点,去突破自己的局限,多参加一些活动,对自己还是很有帮助的。
在选校中纠结迷茫
问到这里,还是不得不提到海本学生和陆本学生的差异。不光是以上提到的种种,美本的学生还有一个小小的“特权”:免托福,这也节省了你们的一部分时间。
虽然我们省去了考托福的时间,但我们在选校的过程中好纠结!
其实在整个申请的过程中,不论是前期备考还是最后的面试,老师一直有在督促我们,这方面我们也都比较顺利。但在选校上,由于对学校项目的了解十分片面,我们常常get不到核心的信息。
修了那么多课程,我们一直觉得对于自身专业选择方向非常清晰了,最开始一门心思只想申请商业分析,思维就被局限在了很小的几个项目上,而这些项目竞争都异常激烈,我们一直都在担心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合理。
感谢诲知留学的老师为我们打开了很多新的思路。比如像UPenn的MSSP+DA以及CMU的MSPPM+DA这类的项目,都是之前从来没有去了解过的,后来通过老师提供的一些项目介绍,我们才去学校官网上研究了这两个选择,才发现其实是之前钻牛角尖了。UPenn的项目在课程设置里加入的数据分析的课程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再加上它的综合排名,这完全是是一个比较切合我们目标的选项。
老师说:“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问题,不单单是排名,还有就业情况,项目资源等等。”就这几个问题我们也通过跟学长学姐的沟通,了解了他们的就读体验,更全面的去分析了每一个项目。
虽然我们都想选一个专排,综排,就业各方面都很好的学校,但有的时候这很难实现(可能是我们俩还不够强吧),总是要有取舍。文书方面其实使我们最担心的。第一怕我们对想申请的领域认知不够,第二怕文书的质量不好。在选机构时我们对这方面也考量对比了很久。
诲知留学文书老师果然很棒,非常有耐心。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花了很长的时候给我们讲解了一些他在这个领域工作后的见解和经验,在帮助我们搭建文书框架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商业分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们和文书老师通过不断地出稿,给反馈,再修改这样的过程,最终完成了非常贴合我们自身的文书,从而在学校面试过程中能够非常熟练地回答那些在文书中有所呈现的问题。
之前有提到面试是我们的短板,老师会通过模拟面试提出我们在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我们及时修改。也是通过这样的模拟,让我们在真正的学校面试中轻松通过~
你们的申请也告一段落了,在即将踏上人生崭新旅途之际有没有想跟准留学生们分享的呢?很多同学听到你们的故事以后都表示自己酸了!爱情学业双丰收这是什么人生赢家!
其实我们还是想提到那五个字。
异口同声:“走出舒适圈!”
哈哈是的。其实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小tip跟大家分享。
比如通过选修课的机会去多接触不同的领域,这都会让我们不断突破自己,打开更多的可能。
第二点就是取舍。我们在数据方面并没有太多硬实力,却想申请一个完美项目,这样免不了会有很多纠结和挣扎。回过头来想想,还是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取舍,把自己能做的都做好,能坚持的也都坚持了,不用盲目地去跟别人比较,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最重要。